一中附小  |  站内搜索  |  办公系统  |  资源下载  |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来到南充一中!
首页 > 新闻通知 > 校园新闻 > 正文

热烈祝贺我校荣获南充市顺庆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2012-04-14 来源:南充一中 科室:新区教科室 文章:王洪秀 摄影:王洪秀 审核:  编辑:唐松 点击:次 [打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充一中申报教育科研先进学校事迹材料

(文:南充一中教科室  王洪秀)

    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校,创建于1936年,1963年跻身于四川省30所重点中学之列,1982年确立为首批省级重点中学。2003年政企联姻,南充一中改制成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的股份制学校。学校一直秉承“学生倾心,家长称心,社会赏心”的办学宗旨,以“培养民族灵魂和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为己任,以“学生为本,质量居首,诚信立业,特色兴校”为办学理念。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将问题课题化,针对中学阶段教育中学生面对的家庭问题、心理问题、学习方式方法问题,成立了《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评估的研究》《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城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和《城市单亲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研究》五个课题组,开展了扎实有效的专项研究,并将相关经验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之措施篇

   学校用先进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有效地快速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搭起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舞台,真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 完善教育科研制度,教师科研高效管理,扬帆远航

1.建立健全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为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科学的开展,成立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制定了制度。主要包括《南充一中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分管领导管理职责。《城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和《城市单亲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研究》两个课题组,针对中学生常见的家庭问题、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疏导,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学习环境,为了保证研究、实践、反馈、总结、再实践一整个链条的完整性,我校任命分学生处主任杜江、教科室主任尹春燕、特色教育办公室主任敬尚红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星期一下午为课题组集中研究交流时间,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主题。这种安排直接体现出校长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的决心,为我校课题研究的时效性提供了有利保障。

2.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

   第一,建立评价组织。学校成立了教师代表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督评小组。该组织的职责是收集整理反馈评价信息,并给各课题组提出发展过程中的建议。

   第二,规范评价管理。学校建立了阶段常规自评、综合自评、督评小组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制度。将活动资收集整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每个课题组了解自己课题研究发展状况,并始终保持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永久的发展的势头。

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参照国家绩效工资改革思路,分配增量向科研骨干倾斜;通过住房补贴和年度奖金等福利形式,较大幅度提高教师收入,以经济物质激励,促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发展。

(二)提供教育科研优越条件,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创新,激活潜力

1.厚积而薄发,构建书香校园,营造教师精神家园。

   建学习型学校,培养专家型教师,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厚积薄发,紧跟时代步伐,是我校近年来追求的目标。当我们以精神成长的视角看待“教师读书”的时候,营造书香校园,其实就是营造教师的精神家园。

   我校定期向老师们推荐书目,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提倡教师与书为友,与书相伴,走近大师,接受人类崇高精神的滋润。学校每年订购一批新书,充实学校图书阅览室;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电子阅览室。

   “让读书成为习惯”这是我校教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教师自身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每学期每个老师都会上交逾万字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老师们常说,“三天不读书感觉缺少了什么——真的感觉很空。” “由于我每天都读书,才感觉到在班级上课游刃有余”。读书学习真正成了教师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现在我校教师以书交友,他们视野开阔了,精神充实了,志向高远了,书成了教师们真正的精神食量。

2.居高声自远,建立教师群体教研网络,打造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携手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南大学,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沟通平台——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包括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自学、网络考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全面支持教学各个环节。

1.为了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发现的难点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学校建立"教师交流之窗" ,教师将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挂在教研网上,其他教师经常上去浏览,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既便利快捷又突出了实效性,使广大教师在现代化的网络研讨交流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2.打破“一本书、一个讲义和一个讲授者”的“三中心”式传统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助推培训。通过网络空间交流、远程平台介入、网络课程模块学习、工作室开发等现代化手段,组织网络学习,利用现代化远程手段,突破自身培训资源的局限,整合利用优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高端、前瞻和优质的教师培训。 

3.教师制订个人成长五年规划,明确目标强化教育科研发展。

   个人成长规划最初来源于行动研究的传统,行动研究要求将教师从事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以档案的形式保留下来,为诊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它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专业教学标准与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的融合;筛选出的教师工作的范例;对教学反思的记录;与同事或管理者对话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制订成长规划,由教师本人来证明自己在教学上的影响、成绩、价值,这成为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自我反思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最终帮助教师在观察与反思的基础上认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行为的优点与不足,以指导未来的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作为评价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成长规划记录了许多教师发展的轨迹。教师成长规划中的过程记录材料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主要信息。

   我校教师个人成长规划的内容设置:

   第一,个人基本信息:我们要求教师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必须包括:所学专业,最后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专业技术资格级别及相应聘书,教育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从教年限,工作经历,个人特长和喜好等。个人基本信息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师的大致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确定自己将来专业成长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人成长系列:有专业成长系列,教育教学技能成长系列,个性化发展系列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个人成长五年规划及阶段性目标;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证书复印件,发表的教科研文章复印件;参与课题研究,开设研究课,讲座等活动的记录,报告,证明,评价表等;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反映个人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专业成长要事活动和典型事件记录;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教学对象学习和活动情况;学校规定的其他必须收录的资料;教师个性化发展记录。

   第三,评价系列:阶段性自我评价;阶段性教育对象评价;阶段性家长评价;阶段性同行评价;教育教学情况评价记录。

 

(三)构建校本研训模式,教师教育科研发展精细人性,点燃激情

1.教育科研发展中的差异发展模式

   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处于不同工作周期的教职工,其政治思想觉悟、工作动机、积极性和业务能力是不相同的。为此,我校把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根据教职工的成熟水平,给予责任,为教职工创造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使之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差异性管理,分初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三个层次进行培养与使用。

(1)初任教师轮训。这一层次是本着“尽快熟悉教学业务、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尽快独立进行教育科研”为培训目的。在学校领导、学校名师、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岗前培训、听讲座,模仿课题研究等活动,新教师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初任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培训,是促使新教师尽快入门、成长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2)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为了帮助更多的初级职务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学校继续组织了62对新老教师结对、签约参加培训。他们围绕结对“六个一”活动(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每月写一篇优质课教案设计;每学期展示一节公开课;每年精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节“精品课”案例;写一篇优秀教学论文。)要求,互上示范课、实践课,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撰写拜师学艺手记等内容展开互学活动。一年下来,大多数初级职务教师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快的发展和提高,使教育教学水平的原始落差有了明显的减小,收效颇大。每年12月,学校还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

2.专业成长中的名师发展模式

(1)学校大力开展“名师工程”

   在教师自行申报的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各位教师在前两个年度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评出了校名优教师一等奖20人、二等奖30人、三等奖40人、鼓励奖60名。为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学科带头人群体,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加强了对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及功能发挥,制定了“名师工程”考核奖励新规定。学校还在原有16名区级以上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又评出了28名校级学科带头人。责、权、利落实到位,建立了“名师工程”教师业务考核办法,健全了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有效地发挥了名师工程的群体作用,使名校名师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每年一开学,学校就宣读了1号文件,即公布每年的名师培养及评奖结果,有50名教师获奖。

(2)骨干及“名特优”教师培训,创设名师成长的平台。如2010年10月、11月份,我校举行了两轮针对骨干及“名特优”教师的“专家导名师”校本培训活动。活动邀请宜宾市高县中学何夕忠校长来校指导。2010年11月,首届“志公杯”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在我校胜利召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张厚感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古新宇教授,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张大文先生等全国知名专家和我校老师以研讨课为实例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从目标定位、教学材料的选择、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展开点评。交互式的精彩点评和研讨,解决了老师们在课改实践活动和教育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使参加活动的老师进一步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我校开课的老师,通过同行的比较,专家的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专家导名师”校本培训活动,使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专业成长中的合作型发展模式

   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告诉我们,必须将团队、个人、业绩联系成为整体。形成个人——团队——学校,并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1)制定学科组团体评比制度,创建合作型团队

   学校教育科研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组的建设,以校为本的学科组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通过创建“学科组团体创新责任目标”,使学科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每月末,学校对各学科组校本研训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个人自查与学科组、学校考核,并与教师的考核奖挂钩。各学科组通过认真学习、研讨,制订“学科组团体责任目标”,结合个人、班级、学科组工作实际,制订团队、个人的争创计划。除了制定责任目标,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责任目标考核及物质奖励的办法。每月对各学科组履行责任目标的情况进行考评,学期末进行总评,还评出优秀学科组,并核发相应的考核奖,使老师们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丰收”。评价人为教师个人——学科组——分管领导,评价贯通目标——过程——结果,做到全面、完整而客观,由此,保障了目标的实现。学期结束及开学前,学校还就团体创新责任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分析、修改。

(2)在团队合作中开展校本教研。

   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在团体责任目标制定中,就明确要求实施新课改的有关要求。通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活新教材”等主题活动,形成了教师实践成长的三个层次。

   其一,同伴互助。这一层次的研究建立在个人或学科组内的自主探究层面上,要求学科组内同开一堂或几堂课,课前进行集体备课,课后进行研讨、反思,旨在通过共同的参与,实现共同的提高。学科组在研讨活动中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主讲人。在活动中,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在这种合作式的备课活动中,教师们集思广益,既有相互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个性化的发挥。实践证明,安静、真实的学习环境,全员参与、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合作互助、探究分析的教研氛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交流渠道,能使老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中静下心来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在互助中得到提高。

 其二,团体引领。这个层面主要采取了团体合作,名师领路的做法。学校安排本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课前学校名师和骨干教师指明研究重点和方向,旨在给大家提供更多可学习可借鉴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科或课题组组内研讨。随后,召开全校教师参与的研讨活动,开展交互式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让教师把新理念、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努力实现教学操作方式上的新突破。教师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为此,我校每学期安排主题性研究活动。比如 “活动化的课堂组织”、“课堂新规则的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等等。在骨干、名师的带领下,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新课改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们在课堂中的自我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其三,自身再创造。这属于个人的最高表现状态。在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要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进行”理念的指导下,每位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在经历了前两个层次的校本研究后,老师们以“课题研究点”为重点,以研究者的姿态自行备课、开研究课,创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从2007年起,我校新申报的课题,均以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为研究重点,并形成了省市校三级课题层层结合、配套成龙的新格局。立项或参研的课题分别为省级课题《以川北皮影和剪纸为载体构建地域课程发展学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市级课题《数学分层教学研究》、校级课题《课教学的有效性》等。第三个层次的研究活动,使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以课题带动课改,课改促进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形式的实践活动,给老师们提升理念、交流体会、切磋技艺、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供了平台。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潜能,也为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

(3)在团队合作中构建学科特色。

      团队的合作,使各学科组在学校“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 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的课改实践中,不断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创出了各学科特色。比如,语文学科组全体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交互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开发了校本教材《弟子规》和《国学经典诵读》,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大型活动。数学教师注重设计动态生成式预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英语分层特色教学,英语角、英语晚会、单词竞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语言场,提高英语水平。在省市县各项比赛及中考和高考中均名列全市区前茅。更为欣喜的是,教研组评比制度和团体责任目标的制定,使一些小学科教师转变了观念,更关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学生创设更多成功的起点,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成。结合学科组评比制开展特色创建,美术组开展省级课题《以川北皮影和剪纸为载体构建地域课程发展学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的研究,音乐组开展了校园课手比赛,体育课进行了“我运动、我快乐”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每月都有各类体育赛事……

    每个学科组在《优秀教研组评比方案》和团体责任目标的引领下,实现了本组的最大化发展,而教师在团队的发展中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学校教育科研之成就篇

   浪淘尽,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李强董事长和陈伦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韬光养晦,建行不辍;吐故纳新,俊采星驰。是可言“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在阴子满枝”,如今的南充一中满园秀色,花繁果硕。

   自2004年以来,青年教师获得市级竞教一等奖以上者百余人,省级一等奖20名。其中2010年青年语文教师金世贵在语文优质课竞教中获得全国一等奖,青年语文教师杜金平在语文优质说课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青年语文教师王洪秀在语文优质课录像课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教师撰写论文也蔚然成风,近年来,具有相当教学价值的教育教研论文共计562篇,仅2010-2011年发表论文就有近100篇,分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

   国家级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并成功结题获得国家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承担省级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评估的研究》,成功结题并获得四川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承担市级课题《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验研究》的研究,成功结题并获南充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年全市分层示范教学现场会、2011年首届“志公杯”全国语文新课程改革研讨活动等在我校举行……岁月如歌,实至名归。一中人引吭高歌“不法常可,众志成城”,铸就了一中惊艳亮丽的丰碑,真可谓“力拔头筹傲果州,一路奋进一路歌”

上一篇:热烈祝贺我校高2012级6班罗文同学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录取
下一篇:热烈祝贺我校荣获南充市顺庆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