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再讲何老师对你很看好,何老师也很爱你,老师永远相信你是好样的,希望你能坚持做到每天至少两次自我鼓励,希望你能按照规定做好每天的计划,并能尽力去实施并反思提高,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完整的“PDCA”,充实每一天,过好这一生。我基本上都是以这样的框架与学生个别交流,其效果真的很好。
二.教育活动中的细节
1.与学生的谈话:与学生朝夕相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班主任的大部分工作体现在与学生的谈话上。谈话成了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谈话能力也成了必需的素质。一位当代教育家说过:“要想当班主任第一是敢谈话,第二是会谈话,第三是谈真话。”廖廖数言,闪烁灼见:寡言少语,难以沟通,如何启人心智;只有说话丝丝入扣,才能收到醍醐灌顶之效;说肺腑之言方显师尊之人格。在新课标要求下,应当说,如今的班主任经过在校深造和实践积累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大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一定的班主任谈话技巧。然而,在育人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同的情形:有的跟学生谈话时,如抡锤子砸铁门,双方都落得伤痕累累;有的在谈话时,如风过树尾,只拂耳不入心;有的学生在谈话后反而加重包袱,甚至产生“顶牛”现象;而有的班主任跟学生谈话时,话语却如涓涓细水流往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解开了思想疙瘩,焕发了学习热情……这些不同的谈话效果,难道仅仅是谈话技巧因素所致么?从众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中,我发现在跟学生谈话时,班主任的慈心、诚心、耐心这些非技巧因素可以使谈话产生巨大的触动心灵的力量,如拂面东风,催醒迷茫之理智;如绵绵细雨,弥合开裂之心田。谈话技巧的全部奥秘都在于一片师爱之中。正所谓教育者,慈母心也。魏书生说:“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往你跟前一站,当班主任的就得学会钻到他的心灵世界中去,去真正的爱他…”。有爱,老师的话语就能使学生心中的坚冰熔化;有爱,老师的话语就能使思想中那块顽固的百炼钢化为绕指缠。
诚心交谈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诚心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然而要学生向老师坦诚敞露心扉,首先取决于老师的诚心。老师的诚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如果学生平时能感受到这种态度,那么学生的“秘密”也会向班主任坦露,当心灵与心灵坦诚交流时,纠缠不清的问题就能更容易解决。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当我们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用心灵赢得心灵,以诚取诚,身边就会有感动,感动一个学生则感动一个班级;感动一个班级则能感动一个学校。
耐心是注于谈话里的温柔绵厚的力量,它是一把精诚钻,所到之处金石为开。“话,人人会说,但话,不是人人会谈”此句成了众多班主任的熟语。深味“会谈”其意,我想,谈话这种思想、情感双向交流的方式,不仅包含技巧和机智,还应有非技巧因素——慈心、诚心、耐心!
2.注重和家长的沟通技巧:尊重家长,在学生面前表扬家长,让学生有自豪感,在家长面前多表扬学生让家长有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些年来虽然我和家长联系得很多,但是一般情况下我绝不会轻易请家长到学校来,和家长沟通也主要是说孩子好的一面,确实需要讲存在的问题时,也不能直接就说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如何的不好,这样家长以后一接到你的电话就知道没有什么好事情了,我的方法就是三步曲:首先表扬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其次指出孩子如果在某些方面改进了会更优秀;最后学校和家庭如何共同教育,还希望家长在哪些方面能配合工作。以这种方式和家长沟通,不管什么样的家长都得被征服,工作起来也就很顺利了。家长心情好了,家长的教育方法得当了,周末孩子回到家里,家长才不会给你添乱。顺便说说,大家不妨在星期天下午或收假回来的时候多多关注学生的表情和状态,这个时候班主任一定要细心,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疏导帮助,这一周就不至于荒费了,有时候我们的粗心可能要等学生出现了状况再来解决,也许就会留下遗憾了。
3.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带一个班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地健康向上成长,一定要注意“齐加尼克效应”。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如果一个班级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那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效应启示我们:学习负担重,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作为班主任,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我的招式很简单:一是不要对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班主任要设法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让他们有成就感,要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学生以适当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学得愉快。 特别是起始年级尤其重要。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我班上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对考大学基本不抱希望了,我给他们分析,哪怕你现在只能考50分,争取每次考试时都比上次多考3分,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吧,学生感觉这个要求不高,只要自己努力点就可以完成了,然后我再要求大家算算三年要经过多少次考试,你会增加多少分,这时学生又有困惑了,到时我真能做到了吗?我说能啊,相信你自己一定行的,当然你要增加这样的分数必须比现在成绩好的同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行哟,至少你应该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学的,看看他们是如何充分利用时间的,你比到他们那样学习,试一段时间看看效果会如何嘛,这个时候学生也许还会有点为难,没关系,何老师给你降低要求,争取每次考试时都比上次多考1分或者0.5分,怎样?学生感觉到希望了,老师再帮他们制定计划,分步落实,效果自然就好起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拆屋效应”。
当然带一个班远远没有这样简单的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在心理学上叫做“半途效应”,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而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所以我们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明确目标必不可少。
以前有好多人问我做班主任有什么高招没有,我说,高招没有,不过表扬和鼓励就是最好的教育。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于是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充满了期望,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真的进步很快。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平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根据这一效应,我们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好人好事;表扬学习努力的同学,把他们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进行宣传,表扬的次数多了同学们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很优秀,自信心就会增强,一个好的团队就会逐步形成。而且表扬身边的先进让人看得见,让人觉得真实,一方面同学们有了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被表扬的同学在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有了压力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动,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会更加自觉地遵守纪律,只要在班上树立一个优秀的团队,就会逐步带动全班一齐进步。
现在新的班主任条例颁部了,明确了班主任的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少不了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在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而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如何把握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在批评学生时怎样才能做批评后取得最好的效果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效应”,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谟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 另外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暧,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同样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方面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正所谓上善若水。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学生接受和认可了你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后,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为他们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我在班级“学习竞争小组”的划分、寝室的安排等方面都有意识地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搭配,高一时把不同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的人平均分配到小组里,这样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以提高综合素质;到了高二、高三做一些适当调整,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为了加强他们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为了奖励的公平及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层次小组四个,每次奖励表扬各小组人数的前60%,第二层次小组四个,每次奖励表扬各小组人数的前30%,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马太效应”给班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各小组成员之间加大竞争力度。所谓“马太效应”是来自于《圣经》中“马太福音”里的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